疫情中,《環球時報》如何呈現美國形象?

類別:學術論文
作者:馮穎堅

一.引言

新聞為讀者傳遞資訊,呈現事實,但事實不一定等同真實。新聞作爲被建構的真實,記者和新聞媒體在建構的過程中則類似建構者,基於不同的標準,如時效性和重要性等新聞專業準則,及建構者的價值觀和立場等準則,以選擇呈現什麽。所以,在報道災難新聞的同時,新聞媒體也在建構著災難,及建構著大衆對災難的認知。而報導國際災難新聞時,媒體對他國災難議題等重大事件的報道和論述,通常是該國對內施展對他囯權力論述的載體(張春炎,2013),建構著民衆對該國與他國之間權力關係的認知。而本研究希望找出的是,在中美關係漸趨緊張的大環境下,中國內地新聞媒體中論述偏民族主義的媒體,如環球時報,如何呈現美國疫情,及如何通過論述建構兩國之間的權力關係。

二.文獻綜述

傳媒研究早已發現,新聞報道的事實不一定等同全部的現實和真相,從後者經過新聞上產過程變成前者,是一個建構的過程。大衆媒體根據不同層面的標準對現實進行篩選,從而決定大衆看到什麽事件、事件的定義、以及大衆的評價的應對方法。(Tuchman,1978;Entman,1993)

國際新聞中,一個國家的媒體如何報道其他國家的事件,根據上述理論,亦是建構和論述的過程,而報道國民衆對事件發生國的看法和實際反應等閱聼效果,則構成了新聞的建構力量(Fairclough,1992)。國際災難新聞作爲國際新聞的一部分,也在特殊時刻發揮著這樣的建構力量。有研究認爲,西方國家媒體報道第三世界國家的災難事件時,會凸顯其脆弱落後的一面,建構出西方強——非西方劣的權力關係(Chouliaraki,2016)。而在中國和美國的情況裏,兩者關係的發展似乎不能以西方——第三世界,或強——弱的二元關係簡述之。中國媒體如何報道美國,並不只聚焦在對美國的貶低,還有其他因素。

李黎(2013)曾梳理60、70及80年代中國媒體所呈現的美國形象,他發現無論是報道的語態(正面、負面或中立)還是類型(政府、經濟、科技等),都經歷了巨大的轉變,而影響這變化的主要因素包括中美關係發展及中國國家發展進程。經歷了共產黨建立新政權及朝鮮戰爭的60年代,正在穩固新生政權的中國視「帝國主義國家」美國為中國革命的敵人(牛軍,1996);70年代初尼克遜訪華,中美關係開始緩慢地步入正常化,但國內仍處於左傾的文革後期;70年代末中美正式建交,中國亦因改革開放及現代化的任務需改善與美國的關係。在這期間,呈現在中國媒體上有關美國的報道從語態上而言,消極報道從絕大部分變爲小部分,中性客觀報道變爲主流;從類型上看,報道的視角更加豐富,從原本就有的的經濟、政治新聞,到間接描述美國科技實力的科技新聞和涉及美國社會方方面面的通俗新聞,呈現較發達、多姿多彩的美國形象。而中國的大衆傳播媒體如何再現美國,影響著對中國民衆對美國以及中美關係的觀念、取向甚至行爲模式,在另一頭也反映著中美關係的狀況。或許中美關係也可以被理解爲仲介變數,更上一層的因素是中國內在發展進程及需求,包括在政治(意識形態)、經濟(改革開放)及國際形象等方面。

今年年初在中國武漢爆發的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對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進程有重大影響,引起了國內及國際對中國社會體系如何處理危機、政府對輿論的管制、政府如何解決疫情帶來的社會問題、病毒源頭等方面的問責和質疑。在此背景下,疫情在國內漸漸緩和,進入四月後,全國每日新增感染個案已經回落到數十個(網易新聞,2020),而美國及其他國家則剛進入疫情高峰。此時中國媒體報道美國疫情相對於一般國際災難報道,尤其是常作爲研究主題的西方國家對第三世界災難的媒體再現,有兩點較爲特殊:一是此災難(疫情)是全球性的,中國並非旁觀者角色,而是最早承受災難的國家,並且其自身處理災難的手法也一直受非議;二是近年經濟往來密切、處於貿易糾紛的中美,隨著中國內在及在國際上的發展,兩國關係相比六七十年代複雜得多,不純粹是西方國家與東方/發展中國家的關係。

本文想要探討的是,在此背景下,中國媒體會如何呈現美國疫情,及如何建構兩國之間的權力關係。

三.研究方法

進入4月,中國國內疫情已從高峰回落並開始消退,而此時世界各地開始爆發疫情,尤其是美國,每日新增感染人數在4月6日達到頂峰後未見明顯回落,並在其後一段時間內居高不下。加上美國的國際地位和近年受矚目的中美關係,國內媒體的注意和報道不少落在了美國的疫情上,尤其是具民族主義特徵的《環球時報》(郭人旗,2010)。所以樣本選取方面,本文集中在4月10日至20日內《環球時報》微信公衆號推送新聞內容裏有關美國疫情的報導,排除當中字數過少(少於100字)的簡短消息,及以主觀意見爲主的社論文章,共88篇新聞內容作爲樣本。

當中除環球時報原創,亦包括部分標注來自其他新聞媒體的新聞內容,如觀察者網及中國新聞網等,但被轉載到環球時報公衆平臺的內容都是該報根據其編採風格、定位及在特定事件中的論述而選擇的,故在分析新聞論述時亦可作爲樣本的一部分。而《環球時報》部分新聞內容譯自海外尤其是美國媒體的報道,但通常是將選擇後的資訊通過編譯而非直譯,使用特定意義框架呈現,而這意義框架不僅在於報道國的意識形態、國際政經關係等,還在於該媒體的類型、市場定位、記者對事件發生國的瞭解等因素(陳韜文, 李金銓, 潘忠黨, & 蘇鑰機,2002)。所以,環球時報對海外媒體報道編譯的過程也可被視爲該媒體重新建構的過程。

本文採用質化話語分析為研究方法,梳理88篇美國疫情報道後,按報道內容歸納出不同框架主題,再分析這些主題呈現了怎樣的美國形象,以及這些論述如何向內建構中美兩國的權力關係。

四.分析

以上表格顯示了分析樣本88篇報道中,包含不同主體框架的篇數,當中同一篇文章可以包含多於一個的主題框架,所以總數中包含部分重疊的報道。

1. 美國國內的衝突矛盾

可以看到的是,衝突與矛盾是環球時報報道美國疫情最主要的框架,當中可分爲三類,包括美國國內、美國與中國及美國與國際的衝突矛盾。第一類當中,可細分爲美國社會及政治體系各部分之間的衝突,而這一類衝突的中心主要是抗疫政策的正當性、上級政府對下級的支援、媒體對特朗普政府的質疑,及美國國內衛生組織對特朗普政府停止資助世界衛生組織的反對。例如報道內容顯示,部分美國州份如密西根州及紐約州的州政府採取較嚴格的封城措施,遭力主全美復工的特朗普批評「不理智」(州政府 vs 聯邦政府),而該些不配合特朗普復工令的州份州長都是民主黨人(民主黨 vs 特朗普),甚至因爲隔離措施影響經濟而惹來民衆上街示威抗議(民衆 vs 政府)。在抗疫資源方面,亦有州政府指紋聯邦政府沒有給予足夠的檢測試劑和資金(州政府 vs 聯邦政府),及地方政府抱怨州政府沒有預警疫情(地方政府 vs 州政府)。報道亦顯示不少美國國內的醫學及衛生組織對特朗普停止資助世衛表示反對(美國醫學衛生組織 vs 特朗普)。另一個較常出現在報道中的美國國內矛盾則是當局封鎖疫情消息,阻撓記者拍攝取證,或特朗普指責媒體偏向中國(媒體 vs 政府)。其他報道中不常出現的衝突包括特朗普政府告訴民衆不需要戴口罩,但卻從海外捐贈物資中留起部分口罩運往白宮(自相矛盾);以及特朗普發表對美國華裔人口的歧視言論(華裔人口 vs 特朗普)。

這些報道呈現的美國國內的衝突與矛盾,從民衆、政要官員、地方政府、州政府,到聯邦政府,牽涉美國政治體制的每一層,同時牽涉社會結構中不同團體,如媒體、華裔人口,及公私性質的醫學或衛生組織。相關報道所呈現出的是一幅混亂的景象——在處理疫情時,美國從民衆、地方組織,到政府,對抗、責難和不滿無處不在,全國上下缺乏對抗疫情的標準做法,並且缺乏統一團結的精神,反而會將責任推給別處,等等。這幅景象背後,指向的是美國政治社會制度的失效。實行兩黨制的美國,由共和黨及民主黨輪流執政,而聯邦體制中,各州政府可主宰本州事務而基本不受聯邦政府干涉(美國國務院國際資訊局, 2005),加上美國新聞媒體奉行自由主義,有「第四權」功能,民衆亦有較充分的集會自由。在這幅混亂景象裏,這些政治社會制度在這場疫情中惡果盡顯:共和民主之間的黨派之爭;不同層級的政府間無法就抗疫達成共識以至不斷的對抗喊話;新聞媒體與政府的對立,前者甚至拒絕播出政府的簡報內容 ;民衆爲了自己的經濟利益,利用集會自由激烈地反抗政府的強制隔離措施。

通過新聞論述,這些新聞報道建構了面對疫情時,美國內部政治社會體制的失效所導致的混亂和應對疫情低效率的一面,而這些與中國政府在中國媒體中呈現出來的形象截然相反。媒體報道中,中國在抗疫措施如封城及建造醫院,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從指令到執行都雷厲風行,民衆大多服從及配合。環球時報在這框架底下的報道從兩國的政治社會制度的效率及效用方面,建構了美國弱——中國強的權力關係。

2. 美國在國際上的衝突

而在呈現美國與國際組織及其他國家的矛盾與衝突的報道中,較常見的是美國與世界衛生組織的矛盾:前者指責後者沒有及時向美國政府傳達疫情訊息,包庇中國、處理疫情不力等,並停止美國對世衛的資助。環球時報報道中,提及美國對世衛的指控時,總會連同提及世衛一方的辯解,民衆和一些政要對此的反對,及環球時報的評論,如「抹黑汙名化掩蓋不了事實,栽贓甩鍋趕不走病毒,團結合作才是唯一正道。」 而美國與其他國家的衝突,則可見於有關七國集團領導人不同意特朗普停止資助世衛、美國要求加收韓國軍費但卻從韓購買防疫物資、美國經濟封鎖古巴而導致其無法接收中國物資援助、德國外長批評美國脫離多邊主義等報道。

報道中強調疫情的全球性,每個國家都有責任,需要不同國家與國際組織合作解決。而報道在這方面呈現的美國形象是一個國際中不負責任、不受歡迎、仗勢欺人的大國——不合理地拒絕與國際組織合作,利用優勢要挾國際組織,甚至刁難較弱小的國家。在這框架下的報道中,環球時報從國際責任感、對其他國家及國際組織的包容及善意程度方面建構了美國弱——中國強的權力關係。

而環球時報有關報道所呈現美國國際責任感較弱的一面,指向的是特朗普政府「美國優先」的宗旨,這也是美國對華貿易政策收緊的原因之一。通過論述美國由於單邊主義而在國際上不合作解決疫情的表現,或許也是在輿論場中削弱中美貿易戰美國一方的道德基礎。

另外,有不少國際聲音認爲,習近平領導的中國作爲日益膨脹的經濟體及軍事力量主體,有意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蒙克,2019)。開展「一帶一路」計劃後,中國在非洲國家的投資亦被質疑聲音指是另類「殖民」(BBC,2018)。環球時報報道建構的對比中,美國是國際社會中的欺淩者,而凸顯中國願與世界合作的友好態度,或者也是對近年中國在國際社會上面對的爭議的回應。

3. 美國長久以來的失策

環球時報的報道中,有15篇關注美國政府在應對疫情時的失誤,例如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實驗室因污染問題導致病毒檢測延遲 、防疫物資準備不足 、在早期輕視警告 、重視經濟多於疫情 等,以及美國早前在貿易戰中對中國及其他國家加收關稅,導致疫情中難以進口醫療物資 。

政府失策框架下的報道,加上疫情嚴重框架下報道的烘托,不僅塑造了特朗普政府管治無能失效的形象,還呈現了特朗普政府在短期應對疫情時及長期對外貿易政策上的短視,將疫症在美國的影響連到對華貿易政策上從而削弱其正當性。如果與上一部分一樣,將此放在中國在國際大環境中的發展來看,則是在中美貿易戰的背景下建構美國無理——中國無奈的關係。

五.總結

通過整理分析環球時報四月初時有關美國疫情的報道,本文梳理出報道中的主體框架,發現最常見的框架是衝突與矛盾,包括美國國內、美國與中國,及美國與國際社會的衝突矛盾,然後是強調疫情的嚴峻及美國政府的失策。本文繼而將這些框架結合現實裏中美政治制度的對比、國際貿易狀況的發展,及國際形象的對比,分析框架下的報道論述在什麽方面如何建構中美兩國之間的權力關係,以及環球時報如何根據中國本身的發展詮釋中美關係。

參考文獻

  • BBC News中文. (2018年7月24日). 細看中國在非項目:互惠互利與殖民的一線之隔. 检索来源: - BBC News中文: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44922184
  • Chouliaraki, L. (2006). Towards an Analytics of Mediation.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 Vol. 3 Issue 2, 153-178.
  • Entman, R. (1993). Framing: Toward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3(4), 51-58.
  • Fairclough, N. (1992).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 Cambridge : Polity Press.
  • Tuchman, G. (1978). Making News : A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 New York: Free Press.
  • 張春炎. (2013). 東南亞的自然災難與他者化過程:2011 年泰國水患的媒體再現之初探研究. 亞太研究論壇第 59 期, 87-117.
  • 李黎. (2013). 冷戰時期中國媒體上的美國形象——以《人民日報》為例. 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 116-127. 检索来源: 李黎. (2013). 冷战时期中国媒体上的美国形象——以《人民日报》为例.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1), 116-127.
  • 牛軍. (1996). 論新中國對美政策的形成. 《美国研究》1996年第4期.
  • 網易新聞. (2020). 中國疫情. 检索来源: 肺炎疫情實時新聞播報: https://wp.m.163.com/163/page/news/virus_report/index.html?_nw_=1&_anw_=1
  • 美國國務院國際信息局. (2005年10月). 州政府. 检索来源: 美國政體的結構與運作: 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infousa/zhtw/PUBS/AmGov/state.htm
  •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 (2020年5月17日). 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數據及監測. 检索来源: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 https://chinese.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cases-updates/cases-in-us.html
  • 蒙克. (2019年11月14日). 中國圖謀取代美國霸權或重蹈勃列日涅夫的覆轍. 检索来源: BBC News中文: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50423205
  • 郭人旗. (2010). 《環球時報》民族主義傾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