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裏雯:在東亞讓女性主義薪火相傳
文/方晨翔
覃里雯曾任《經濟觀察報》、《生活》等傳統紙媒的高級記者,也曾在門戶網站搜狐網擔任新聞中心總監。如今,她以另一個身份活躍於大眾視野——致力於傳播女性主義思想的播客「海馬星球」主播。在微博上,她每天以不下十條的頻率更新對於性別議題的發言。她的主頁上寫著「拉黑憑心情,男人勿留言,愛男寶的媽別fo」的個性簽名,以一種強勢的姿態面對著觀眾。成為一名「女本位」女權主義傳播者並非一日之功,過往的經歷不斷塑造著她。
一
覃裏雯出生於廣西柳州,高考後進入國際關係學院就讀,學習國際政治。長期的閱讀習慣和廣泛涉及的書籍類型給了她在網路上從事專欄寫作的資本。
2002年,她應許知遠的邀請成為《經濟觀察報》的一名記者,主要負責國際政治時評與國際政治人物採訪。《經濟觀察報》創刊時以《金融時報》為標桿,致力於推動中國國際化,將全球各行業領袖的經驗與富有前瞻性的思考傳遞給中國主流階層。而對內,《經濟觀察報》不同於受到嚴格新聞寫作條例規範的其他媒體,尊重每位作者的個人特質,也是當時少數幾個將年輕記者派往世界各地進行採訪的非官方媒體。
在二十一世紀初,剛剛加入WTO的中國正處於走向開放的狀態,官方的輿論管控較為鬆弛,民間的文化氛圍充滿活力。被這樣的大環境影響,覃裏雯感受到向大眾展示新思維、傳播新理念的責任感與從事記者工作的自豪。同時,媒體環境與內部團隊也給了她充分的支持。早期互聯網時代紙媒與讀者之間缺乏互動,文章的回饋大多來自業界人士,覃裏雯不需要像後期的自媒體人士一樣為點擊率疲於奔命。而團隊提供的優渥待遇和寬容也讓她有足夠的時間對報導人物進行細緻調查,打磨冷靜客觀的素描。
覃裏雯自述,加入團隊時她並未受到任何新聞訓練,唯一的教材是法拉奇的《風雲人物採訪錄》。從這位以採訪政壇領袖成名的女記者身上,她學習如何從個人角度切入新聞報導,如何展示一個全面、有血有肉的人物。同時,折服於這位女前輩的技能、個性與成就,她意識到女性記者也能展現自己的力量與才識。許知遠形容採訪時的她極其「鎮定」,第一次採訪高官時便敢於閒聊,而覃里雯自述那時她「從頭到尾,都覺得地面是斜的」,然而偽裝的鎮定卻為她帶來了內心真正的平靜。2003年她主動申請前往正處戰亂的以色列和巴基斯坦採寫中東路線圖的報導。這一系列的採訪因其冷門的題材與深度詳細的描寫引起業界反響。
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開始,覃裏雯還在《經濟觀察報》生活版以「蘇絲黃」為筆名進行情感專欄寫作。她創造出數個開放大膽的女性形象,分享蘇絲黃和她的女朋友們諸如「邂逅」、「硬調情」等兩性交往故事,通過她們表達對於性與慾望的觀點,探討女性身處男權社會的獨特感受並表達相互支援的意願。此後,這些專欄文章集結成書,以《蘇絲黃的世界》為名出版。
二
2006年,覃裏雯離開《經濟觀察報》團隊並於之後成為搜狐新聞中心總監。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網民對於資訊獲取的需求增強。搜狐新聞整合多個傳統紙媒的資訊並突破了其地理及版面限制,為使用者提供了海量內容。在職期間,覃裏雯同其團隊調整網站內容原本的報導結構,突出時政新聞和深度報導並轉載更多的評論。但在網站流量至上的盈利模式下,編輯會採用更多聳人聽聞且常常包含厭女字眼的標題去吸引讀者,如「女司機」、「露點」。儘管多有提醒,但覃裏雯並不能改變現狀。
隨著微博、微信等強互動性平臺的興起,覃裏雯開始感受到政治環境與媒體環境的變化。中國異見人士不斷遭受打壓,2012年,她不得不送別好友余傑。在信中她寫道:「這些年,我們見到一個國家從自卑走向自大,從掙紮於溫飽走向奢華,卻沒有見到自由和獨立意志的普遍成熟。」而在網路上,話語場也開始變得單調而偏激: 「如果我堅持用一種富有準備的,更豐富的語言去交談就會被反感,如果我用一種粗糙的,充滿了各種道德攻擊的語言去交談,就會被認可為是大眾中的一員」。覃里雯對這樣的現象感到警惕與沮喪。
隨後,她移居柏林。一方面她開始創業,對接中德兩國的投資人與創業圈。與此同時,她創辦了「串兒俱樂部」,邀請各國經手中國業務的專業人士開展講座,介紹中國不同領域的發展現狀,填補了德國傳統媒體對中國形象描畫的空缺。另一方面,在一個經歷了平權運動洗禮、人人支持女性平權的環境裡,她也實現了「女權出櫃」,開始思考中國父權制對大眾的影響,並嘗試將自己對於女權主義的思考與觀察傳播給其他人。
三
在今天,除了以自由撰稿人的身份在《紐約時報》等媒體上發佈文章外,覃裏雯還以大約每月一期的頻率更新著自己的播客——海馬星球。在播客中她會邀請來自不同社會背景的嘉賓進行交流,點出日常生活中的父權陷阱,傳遞積極有效的女權主義實踐,試圖通過這些「少數勇敢者」的例子去鼓舞女性去探索自己的路。
之所以以海馬為名,是因為海馬是自然界中兩性之間最為平等的動物,這暗含著她對於社會性緣關係的美好設想。而覃裏雯選擇播客為載體,則是為了擺脫文字對於情緒表現的束縛,嘗試以一種更全面、生動的形式去接近受眾。同時,聲音也略去了形象等噪音,讓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在內容本身。
在多期實踐後,覃裏雯將「海馬星球」的風格定義為「把毫不妥協的批判和以行動改變現狀的積極性結合」。 作客節目的嘉賓包括學者,如語言學博士吳坤洋,他從自己的專業角度分析「男女有別」這一流行說法的不當之處,為聽眾提供打破傳統觀念的思想工具;也有不斷發展內心力量、跳脫艱難處境的普通女性,如「硬核世界的遊蕩者」丁紅,她的故事傳遞給聽眾擺脫束縛的勇氣與信心,上線一年後,依舊有聽眾評價道「那一期的影響足以支撐我在每一個覺得孤獨無助的瞬間做下無悔的決定」。截至2021年11月,節目在「小宇宙」上的訂閱人數已經超過九萬。
因其較為激進的立場,海馬星球及覃裏雯也不斷在網路上遭受非議。但她認為在目前男女力量極度失衡的現狀中,所有的中立立場都是「爹權立場」。在微博上她頻繁用「驢仙」、「蛆」等侮辱性較強的詞彙。她承認這些激烈的語言有其目的:用四平八穩的語言,能激起任何反應嗎?你必須要激怒對方,要激怒這個社會的所謂「好人」,讓他們看到歲月並不靜好,他們是裝聾作啞的幫兇。
2021年12月,海馬星球發佈「在東亞讓女性主義薪火相傳」一期後在內網的各個平臺上被下架。但在2月作客「深夜書店」時,覃裏雯依舊樂觀:只要女性聯結起來,就是希望……孤立的人是會絕望的,但當你給自己造就這樣一個小群體時,就會有希望,就會有呼吸的空間,有小群體之內的內心自由。這些東西即使在最惡劣的時候也會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