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鹏:注定被销号的时评者

李承鹏:注定被销号的时评者

文/梅润之

对数年前的中国网民而言,李承鹏还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或许还是关注时事者茶余饭后夸赞几句或是唾弃几口的谈资。而如今在内地的搜索引擎里输入“李承鹏”,我们看到的相关搜索结果是这样的:“李承鹏去哪了”、“李承鹏现状如何”、“李承鹏为什么销声匿迹了”……

无数人的疑问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有人说他在美国写剧本,有人说他移民,有人说他出家,有人说他闭关写小说。

事实上,互联网的记忆是短暂而善忘的。从六年前李承鹏的微博账号被封的那一天起,这个曾经的著名足球记者就在一天天被公众遗忘。

09sino-chengpeng-master1050-v3.jpg

那时的“微博大V”李承鹏在新浪拥有约740万粉丝,甚至略略多于那年香港的人口总数。10年代初,正是微博兴起的时代,李承鹏作为最早的一批“大V”吸引了大量的粉丝,同时也成为饱受争议的“公知”代表形象。

然而李承鹏本人并不接受这个关键词:“不要叫我公知。”在2012年的一次访谈里,他坦言:“我不配当公知。中国没有人配得上当公知,到现在为止。”而就在同一场访谈里,网易评价他“是人气最高的时政、体育类博主,可能没有之一”。

李承鹏1968年生于新疆哈密生产建设兵团,父母离异。《三月风》记载,1976年,李承鹏通过邻居家的黑白电视看到了人生中第一场足球赛,对足球一见钟情。而2006年接受人民网访谈时,李承鹏提到“我小时候有一个理想,特想当一个作家”。足球和写作,儿时的这两个向往确实都成为了他成人生涯的映照。李承鹏后来有个广为人知的绰号叫“李大眼”——相信但凡是见过他本人或是他照片的人都不会对这个绰号有什么疑虑,他那双眼睛给人留下的印象确实不浅。以童年理想中作家的身份,他在稍有名气后陆续写书,其中最受关注的大概是参与合著的《中国足球内幕》和他的杂文集《全世界人民都知道》。

news-aHR0cDovL2luZXdzLmd0aW1nLmNvbS9uZXdzYXBwX21hdGNoLzAvOTk3OTgyMzg5OS8w.png

李承鹏是写球评出名的。《三月风》曾点出,2006年世界杯时他是《足球报》的首席评论员,一连60多篇球评都每有20多家媒体转载。他的写作富有个人风格,著书的作者简介一栏就写他“文如刀,眼如电,嬉笑怒骂中开创一代球评文风”。他影响国人对世界杯的理解,也影响国内同行的写作方式。在《时代周报》的记录里,李承鹏表示:“我写足球的方式不同于他们,他们是老一套的写法,而我写,则会写那天的天气,湿度,球员有别于以往的一切举动,从踏进球场用的是哪一只脚,从绑鞋带方式的改变,来写他在球场上表现的异常。他们开始说我是在写小说,后来却都这样写了。”

《德国之声》记载,李承鹏曾评价自己早年当体育评论员的时候是个盲目的爱国者,“相信生活的很多不幸是敌对势力造成的”。

在2006年作为知名足球记者做客人民网时,李承鹏还表示“对于现在很多的年轻记者特别是喜欢猎奇、爆料所谓的黑幕内幕感到厌恶”。有趣的是,仅仅三年之后,他球评生涯的收山之作《中国足球内幕》震惊全国,甚至一举引发中国足坛扫黑风暴。在《中国足球内幕》封面的大标题旁,是醒目的四行大字:“欢迎对号入座,欢迎诉讼公堂,欢迎上级调查,欢迎群众举报。”

在博客里他写道:“如果晚年写自传,我会以2008为基点,在此之前我是一个混蛋。”

但他同时也写道:“我认为我仍是一个爱国者。”

2010年他甚至还以独立候选人的身份参选成都市武侯区人大代表。在接收羊城晚报专访时,李承鹏称自己是在“实践自己的公民权利”,要“代表人民说话”。相比引发热议的参选而言,他的落选毫无悬念。然而借用《德国之声》的评论来说,“实际上,仅仅是积极参选这个举动以及政府的回应都可以看到,他已经赢了。”

他的时评和球评风格倒是一脉相承的。《时代周报》写他“从2009年起,他新浪博客的访问量便稳居前十,每一篇文章的阅读量轻易过百万。他以文章介入到社会众多公共事件中,他文笔犀利,语言幽默,从而拥有庞大的读者群。”

与李承鹏以对立形象出现的典型代表是“单仁平”——这是《环球时报》主编胡锡进的笔名。胡的反对者、《环球时报》前记者文涛,在推特上提及李承鹏为何销声匿迹时就评价“单仁平”为“公知终结者”,讥讽他“既是那个能微笑着陪你喝酒唠嗑的忠厚长者胡锡进,但转眼就会变成文字狱长单仁平”。

20130112065911427.jpg

2014年7月7日晚间,李承鹏的微博和博客账号被封。短短数小时之后,“单仁平”在环球网发表评论文章,题为“李承鹏被销号,早晚注定发生”。文章开头对李承鹏进行了他的概括性评价:“在大V中很有代表性。他语言激烈,尖刻,而且差不多篇篇‘骂政府’。”

于是“单仁平”把李大眼定性为“激进自由派”,预言:“‘李承鹏模式’在中国不可能无限地走下去,当它突破了底线时终将受到制约,这已是越来越清晰的现实轮廓。”

这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个相当成功的预言。在2019年的《二十一世纪》上,赵鼎新提到自2014年以来中国公共的舆论逐步左右(尤其是左)两极分化严重,且近年网络舆论空间进一步收紧,“许多持自由主义立场的网上名人纷纷被禁言,而左倾的势力则在日益增长”。如果说李承鹏是10年代初一批“公知”的代表,那“@李承鹏”的消失无疑正是国家舆论空间收紧、对网络言论控制加强的代表。随着互联网与自媒体平台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我们和李承鹏一起见证着审查制度向这一新领域伸出的手与“公知”一词近十年的逐步污名化。

2006年,《三月风》杂志的采访向他提问:“您认为做一名记者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那时作为足球记者的李承鹏回答:“真实是第一位的。这一点到哪都一样;要有好的头脑,敏锐的观察力,要去观察你的采访对象;要勇敢。做一名记者,特别是足球记者,要有一种玩世不恭的姿态,只有玩世不恭了,你才不会刻意地站在某个利益集团里边,才能客观。”

后来李承鹏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是作为微信公众号“大眼李承鹏”。就在刚刚过去的肺炎疫情阴影下的2月,他还连发两篇推文,批判政府在疫情初期的不当处理、缅怀殉职的李文亮医生。这两篇推文迅速地被删除,只剩“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他的公众号随即也被封。

他在其中一篇推文的结尾说:“祝愿漂泊的武汉人民,能够早日放肆坐在街头吃碗热干面。”

2020年2月2日,微信公众号“大眼李承鹏”变灰。就像六年前那一个7月7日,微博账号“@李承鹏”消失一样。

Some rights reserved
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content on this pag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atives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