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孟非与他的新色彩

本色孟非与他的新色彩

文/于欣平

孟非于1971年生于重庆,由于家人从事新闻媒体工作,儿时的他对媒体行业就具备了一定认知。同时,文革时代的尾声和回音加之当时社会整体气氛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自传《随遇而安》中他描述道:“那个年代,教室挂着毛主席和华主席的画像,领奖时得先给主席鞠躬,再给老师鞠躬,才能领奖品。”

匍匐在底层社会

在颓唐的中学时期,因为数理成绩不佳高考落榜,孟非形容那时自己“彻底成了一个标准的社会闲散人员”。无奈之际,他于一九九一年参加了当地广播电视厅印刷厂的招工,成为了印刷工人。在职期间,孟非接触了大量体力劳动,遭遇了险些失去左手严重的工伤,也感受到了社会阶层的壁垒和劳动人民的淳朴有爱。

工伤恢复后,孟非辞去了印刷厂的工作,成为了电视台的临时杂工。此后他随着摄像师学习了摄像、剪辑、写稿、配音等基本工作。积极的主动性和勤恳的态度使孟非参与了《西域风情》、《奔向亚特兰大》的制作及诸多体育新闻制作,从无到有掌握了独立制片的能力。

亲历媒体平民化时代

上世纪九十年代是中国调查新闻繁荣迸发的时期,伴随公民社会雏形中的公共意识启蒙和央视电视新闻改革的突破,新闻媒体逐步走向平民化,向公共领域开拓,尝试改变古板统一的宣传风格。在此趋势下,孟非于1996年进入了江苏台新办的深度报道新闻栏目《都市传真》,从临时工转为正式记者,陆续推出了一些颇有影响力的报道。

同年,孟非追踪了第一起企业状告消费者协会及工商局的案子——三得利“王子牌”啤酒案,他深挖了地方企业保护内幕,顶着压力做了一条详尽的新闻调查《迟到一年的公正》。这个过程中,孟非的社会责任得到了很大的激发,他感受到媒体的力量、记者责任感与专业判断的重要性,这样的意识也贯穿了他之后的职业生涯。

二〇〇二年,孟非成为了全国第一个内容完全自采的新闻直播栏目《南京零距离》的主持人。由一位非主持专业且形象不够严肃的新人主持新闻,这是中国电视界一次大胆新鲜的尝试。而孟非的个性和文字功底很好地契合了民生新闻的特质,正如张红军在《本色孟非》中评的评价,孟非睿智和幽默的通俗表达给人以自然的感觉,他擅长杂文,言语犀利、泼辣老到,不论是正论还是杂感,立论或是驳论,总是切中要害,给人以痛快、恰到好处之感。

maxresdefault (1).jpg

《南京零距离》初播之际,即便与《新闻联播》处在同一时段,收视率仍进入了尼尔森调查数据的前五十名。在经典的《孟非读报》环节,他通常聚焦百姓小事,取材内容从周杰伦的新歌到非法倒卖狗肉的现象,以市民的视角针砭时弊,既畅所欲言又巧妙避开“政治红线”。节目凭着新颖的视角和真切的感染力快速走红,孟非极具标识性的光头主持人形象深入人心,由于坚持平民化立场和通俗化表达,他也收获了“南京的儿子”这一称号。后来的搭档黄菡曾说“在幽默之外,孟非身上那种悲天悯人的关怀,是当今中国媒体最稀缺的精神气质。”

孟非在《略论当下电视新闻主持人生存现状——一个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思考一文中提到,“我认为, 能够完成、实现栏目策划者所需要的定位、宗旨和风格的时候, 他(她) 才是合格的主持人, 否则就不合格;而只有当一个主持人能够赋予一个栏目灵魂式的, 并难于被复制的独有风格和精神品质的时候,他(她) 才是优秀的主持人…如果他的功能仅是念记者编导写的词和简单执行固定节目流程, 能认为这是一个优秀主持人吗?”由此可见,孟非接触底层工作练就的综合能力和独具一格的主持理念是他成为一名优秀主持人的重要因素,而他对主持人标准的探讨也大胆指出了当时中国新闻主持恪守成规,千篇一律的生态状况。这样的理念也为媒体行业适应商业竞争,回归受众需求提供了指引。

对于《南京零距离》的成功,孟非认为这正表明中国的强势媒体影响力有所下降,受众的收视习惯在新闻改革中发生了显著转变。而随着媒体平民化发展,孟非顺应了主持人的平民化的市场需求,在百姓的立场报道和传播,成为了传达人民诉求的“意见领袖”

亲历商业化媒体的繁荣时代

2010年,孟非被调到卫视做《非诚勿扰》,这是他职业生涯中一次重要且奇妙的转变。栏目组表示,他们通过选择主持人,有意将《非诚》与简单的娱乐节目区分开。好的新闻人,都很会提问、总结和概括,从民生节目主使人转而主持婚恋节目孟非的实力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他时而保持不喧宾夺主的透明状态,时而直言不讳,口出金句调侃男女嘉宾,一语点破嘉宾的心态和理念。这样“国民月老”的存在也成为了《非诚》的灵魂元素,使其被赋予了一种幽默的深度。

此后的十年,孟非在节目中面对色彩个性各异的男女,见证他们的价值观被展现、被探讨,同时阐释他自己的恋爱观、人生观。这档无处不是商业广告的节目产生了可观利润并吸引了众多的消费者,它包含了新自由主义媒体的话语,多元开放的市场价值,女性可以主动大胆地在灯光下择偶等个性解放与性别平等的元素,成为了商业化电视节目中的标杆。

2010526225332.jpg

胡紫薇的文章《无关风月》中评价道,“这不是小情小调的节目,而是一出直指人心和世道人心的大戏…那些尖锐的来自价值观和男女性角色的冲突迸发极大的对抗性,那些无关风月的命题,伴随着气场强大的主持人扑面而来。”同时她提到,“好的新闻人必须有让人交心的能力。你可对他不设防,三言两语后就可以跟他过很深的话。”孟非与人交心的能力不仅体现在民生新闻中和民众产生的共情,也淋漓尽致的体现在了《非诚》与嘉宾的交心中,使节目在大众性和商业性上都取得了极大成功。

全球化与市场化下的新轨迹

传媒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媒体也在不断学习国际化的运作模式,冲击审查制度下的壁垒,《非诚》的海外专场也在2012年开始了海外机遇的淘金。《Are You the One? China's TV Dating Shows and the Sheng Nü's Predicament》一文中提及,江苏卫视已调整全球格式,以符合中国的审查制度和不同的电视约会节目预期。(原文:“Jiangsu Satellite Television has been able to adjust a global format to comply with PRC censorship and differing television dating show expectations, drawing out the opposing forms of fantasy each version of the format presents.”)由此,海外版节目中价值观的交织随之从个人层面上升到国别、民族文化层面,孟非本人在这种碰撞中担任了不同文化的“牵线人”。文中评价道,“孟菲作为中间媒介,向观众提供他的知识信息,以探讨文化差异问题并控制过多的差异表达。”(原文:FCWR ’s overseas episodes Cultural stereotypes are a common subject of discussion, and Meng Fei serves as an intermediary who provides his knowledge and background information to viewers, to both explore questions of cultural difference and rein in excessive expressions of dissimilarities。)

2019年,拥有十年主持婚恋节目经验的孟非成为了《新相亲大会》的主持人。在《广州日报》的采访中,孟非表示婚恋节目这座“矿”里开采太久后,必然产生了的某些新认知。他和团队既要服务素人家庭的择偶需求,也要做一个好的节目。不同于传统相亲交友节目,代际相亲节目实现了从两性关系向家庭关系的扩展,家庭元素被纳入对爱情关系的考察。他表示,“同样的一份工作,你做了快10年之后,突然还是在这个范围里,就会有新鲜的一些元素,你当然会有新的挑战这种感觉。”

在商业化媒体争鸣的当下,大众对孟非普遍的印象便是《非诚勿扰》的灵魂主持,而那个执着于调查新闻、为市民读报的孟非已鲜为人知。这恰好也耦合了民生新闻与商业节目在市场选择与政策调整下的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出生于文革时代的孟非是中国内地媒体自由化、商业化、并走向国际化的亲历着和造就人之一。穿梭在多元丰富的价值观之间,见证新的观念和潮流,有鲜明本色的孟非也在呈现新的色彩。

Some rights reserved
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content on this pag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atives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