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一十部落:公共空間的精英把關和信息流通

一五一十部落:公共空間的精英把關和信息流通

文/殷木子

2007年春,一五一十部落在美國波士頓註冊成立,網域名稱和logo取的是諧音1510。這是閭丘露薇暫離鳳凰衛視後在哈佛的課業作品,也是她與合作者為了推廣公民記者概念而做出的嘗試。一五一十被構想為一個博客媒體,即用戶以博文的形式生產報道或評論,平台做內容聚合。在當時web 2.0發源的背景下,一五一十讓用戶原創內容(UGC)再一次發出了主流以外的聲音。

網站的設計排版簡約,全站都是黑字白背景,為數不多的彩色只來自於插圖、深紅色的標題和RSS訂閱標誌。文章欄目分為「時事觀點」、「所見所聞」、「讀書看電影」、「財經看點」和「科技新知」。首頁滾動著基本不會見諸主流媒體報端的消息,推送著未必是時下熱點的專題和頭條文章。網站創立之初是這副模樣,7年後關閉時還是這副模樣。

image001.png

和不變的版面設計一樣,在「提供獨立的觀點,有價值的信息」這句開站初衷上,一五一十也堅持了下來。要獨立,就要儘量和大資金決裂。創立初期的資金由閭丘本人及好友籌措,到後來靠用戶個人投資及「一五一十」基金會,網站上從沒有廣告,也從未以盈利為目的。與如今的打賞機制不同,文章最多只能收穫一些「頂」,創作者都是「為愛發電」。報童、部落小編等亦是志願勞動,「1510週刊」的編輯工作則部分交由Co-China等非營利組織。閭丘露薇,一五一十是大家一起分享的地方。

至於信息的價值性,一五一十選擇用門檻來保障。民間智慧聚集固然不可低估,但也容易讓平台快速下沉。所以在部落裡,公民記者從一開始就不是零門檻的。雖然任何人都可以註冊,但用戶完成的每篇文章都要被人工審核,最多可等待數天。閭丘認為,為了保障文章的公信力和水平,先審後發是必要的,也可以變相為沒有經驗的公民記者提供專業培訓。

房客與「沈默的大多數」

部落裡有一批免受內容审核的「房客」,將裡面的人列出來將得到一張「豪華」的名單。除了閭丘本人,最早出現的魏英傑、劉瑜、安替,到後來上線的陳季冰、張鐵志、張潔平,他們大多是在某一領域有專長的知識份子,有些本來就是評論人。

公民記者老虎廟是最早的「房客]」之一,第一篇博文講了中國的出版自由。在以後的幾年,他一邊寫自己的博客,一邊也在一五一十上陸陸續續發表了近500篇文章,記錄西部田野考察,奧運盛事下的小人物,天安門流民……老虎廟博客是低門檻的寫作,是自由言論者的狂歡場。

如今的紅三代KOL兔主席,因為早年與閭丘露薇相識,也一早頂著一張大眼超人兔的頭像出現在房客名單裡。他寫哈佛教育,談日本政治與釣魚島,也分析西方媒體如何「歪曲」西藏事件,70篇文章的總閱讀量超過35萬。2010年後兔主席逐漸降低更新頻率,將主戰場轉向微博。

image002.png

「房客」的稱呼,像是說這些人「租借」了一五一十的空間來表達觀點。每個人的空間是私人的,但又不全是私人的。一五一十沒有給博主提供個性化服務,有評論認為,這種在形式上對個性的「扼殺」,變相暗示對內容的全力聚焦。房客們也的確釋出他們的文字功底,嚴肅、批判而熱烈地議論著公共生活,從《自由社会就是责任社会》到《赫緒曼揭開「反動修辭」面紗》,這樣的內容奠定了部落的精英風格。

與每篇文章幾千上萬的閱讀量相對的,是經常只有個位的評論數。研究發現,一五一十的大多數用戶在「沈默」地接收信息。他們認真閱讀,也依賴這個部落獲取信息,但並不積極參與內容發布。一個普通用戶要晉升為房客,需要發表一定數量的文章,通過網站管理者對內容的評估,對社區做出貢獻,並且實名認證。截止2014年,網站累積的用戶超過4萬人,而房客只有73人。

由這種把關過程可見,一五一十雖然奉行社區自治,但並非完全去中心化。佔全體用戶的1%都不到的精英房客往往佔據了大半個首頁。同时,部落也沒有出現過多SNS的特質,平台鼓勵的用戶交流一直是基於內容開展的:是文章的評論,是因「一件事情不一定只有一個角度」而起的推薦文章功能,是因共同議題而組成的「圈子」。除此以外,用戶之間鮮有直接交流。在此情況之下,平台的言論也非常專業和克制,有不同意見,就提出反駁或嘲諷對方兩句;認同作者,就肯定和感謝。

image003.png

如果說「公民」的性質通過理性而自由的言論實現了,「記者」的理想卻還有些距離。部落裡的新聞調查或紀實大多來自於在職記者,而給用戶提供的「我要報料」版塊一個月內不過一兩條更新,回復跟進亦冷冷清清,逐漸退居網頁邊緣;相反,占据主页面的是活躍用戶的評論文章。這樣輕報道、重觀點的傾向一直延續了下去。

「一五一十有很強烈的使命氣質和人文風格,」互聯網觀察者魏武揮評論,「這個平台是評論的匯聚地,而非新聞的匯聚地。」

牆裡牆外與敏感話題

網站成立不久,有一個專題叫「我們了解對方嗎?」,集結的是一系列談兩岸關係的文章。這樣的內容是一五一十的另一個寫照:部落不只有大陸的視角,追世博時也回看得了中英聯合聲明,討論愛國憤青時,也談得了台灣總統選舉。

這些廣泛的港台、國際議題並非單由用戶撰寫,也包含了大量「搬運」工作。例如,一五一十設置過紐約時報的板塊,定期翻譯時報文章;後來香港獨立媒體、Co-China等團體逐漸入駐成為「房客」,發布大中華區的信息;一五一十Podcast播報著香港媒體的頭條新聞;閭丘則借助在香港工作、生活和任教的經驗,親身分享更多香港的故事,也讓浸會大學班上的學生加入討論。這些內容搬運和整合的開展,恰巧伴隨著越來越多牆內外的分隔,讓信息的交流顯得更為難得。

大膽也意味著風險。網站設立之初就有人認為網站無法在內地存活。早在2007年剛成立的兩個星期後,網站就因服務器設在美國而被國內封禁,於是一五一十又註冊了.cn的域名,服務器遷入國內。隨後兩度關停,或因技術原因,或遭受攻擊,每次都有一群用戶在社交媒體祈禱「別是被封了」,每次也的確在十幾天後復活了。

2010年,一五一十網頁的右上角突然多出了一句紅字:「一定要遵守法規,不要討論敏感話題。」只是部落裡也無人過問什麼是「敏感話題」。張鐵志受邀入駐時,表示把要牆外網站上「比較不敏感的文章拿過來放。」另一些作者,又把一五一十當撤稿回收站,那些無法在紙刊發出的專欄被放到了這裡。在遵守規則和越界之間,部落編輯和用戶都沒有畫出一條線。

與此同時,一五一十「接有關部門通知」的事件長期存在。報童(編輯)往往只能配合刪帖,再私信作者說聲「抱歉」。較大規模的一次是2012年2月,「福清紀委爆炸案」當事人胞姐紀錄案情的兩百餘篇文章被刪

閭丘露薇原本認為,有「粤ICP备07046100号」備案的網站要被封,至少會有告知流程。但2014年3月27日,北京市通信管理局直接聯繫服務器供應商關閉一五一十網站。就在前一天,一五一十部落的微博還在照常推送。最後一條微博下的67條評論都在盼著網站會重新開張。

image004.png

還有其他獨立網站項目在那段時間裡消失或關停,如跨語種新聞翻譯及聚合平台「參差計畫」和牛博網的海外版牛博國際。社會學博士生夕岸寫道,使用這些獨立媒體的人的確是一小部分,很難估計它的影響;但更嚴峻的事情是,「連這樣一批似乎可有可無的受眾,都已經失去了成長的土壤」。

Some rights reserved
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content on this pag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atives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