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地病孩子:暗处生长的玫瑰花

暗地病孩子:暗处生长的玫瑰花

文/张冰钰

image001.png

打开“暗地病孩子”的网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纯黑的背景,纯白的文字,和一朵抠图的红玫瑰,下方是一张经过黑白处理的《呐喊》和网站的导航。2000年前后,就是这样一个以黑白红为主色的空间里,聚集了一批 “病孩子”。一些后来逐渐被各领域爱好者们熟悉的人——作家张悦然、周嘉宁、安妮宝贝、路内、七月,诗人乌青、吴又、张羞、竖,摄影师时晓凡、丛峰,乐队P.K.14、痊愈者十八、引擎、七八点等等——都曾在这里分享文字、画作、影像和音乐。

image002.png

“暗地病孩子”建于1998年6月6日。创造了这里的第一颗“暗地灵魂”叫“sickee”,原名童玮亮,现在是梧桐树资本创始合伙人,出色的天使投资人,同时还经营着自己的公益项目。曾经的童玮亮是个长发及腰的叛逆青年,同时也是中国最早的一批互联网民工。他在工作之余喜欢混迹于摇滚青年们中间,与后来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独立摇滚乐队之一的“P.K.14”主唱杨海崧是多年好友。

千禧年前后正是中国公用互联网开始兴起的时期,用户接入数量逐步攀升。1998年,25岁的童玮亮剪去留了五年,长达一米的头发后,用Dreamweaver创建了一个以静态的黑底白字为框架的网站——“暗地病孩子”。作为中国最早的亚文化网站之一,它给了当时许多“寄居在腐烂安逸城市中”的孤独的病孩子一个可以栖息的聚居地。对于“病”的含义,sickee的解释是:“就是一种挣扎和矛盾,现实和理想之间的问题,但两者并存而且相背。”“病孩子”的初衷就是去关注与他有着类似生存状态的人:一边在现实中平稳生活着,有正常的工作,业余有自己的喜好,而一方面又有着与现实格格不入的思想,因此分裂和矛盾,因此思考却永远得不到答案。

后来随着越来越多人的加入,“病”有了更广泛的定义。每个来这里的人都是独特的个体,表达、诉说、排泄、发泄内心的病痛,互相取暖,“病”成了一个共同的标志。张悦然在回忆起“病孩子”时说:“‘病’是他们区别于平庸常人存在的一种属性,甚至是一种高贵的品格。”

sickee的好友大毛把他们称为“烂掉的一代”。逗留在“病孩子”的人,多是处在青春期或青春期即将结束时最为迷惘困惑乃至痛苦绝望的时期,沉迷文艺和颓废,不想长大,不想做“正常人”。如sickee在专访中所说,这一小段时期激发了一批天才和天才的作品,但这些汹涌的灵气会在他们“成年”或“病愈”后消失殆尽,“如果没有暗地,也许这些作品会永远锁在他们的抽屉或电脑里”。在网站中,可以找到乌青那首著名的《对白云的赞美》,安妮宝贝的《彼岸花》和《八月未央》,P.K.14乐队早期的demo音频和绝版演出照片,还可以看到独立音乐的DIY海报,非典时期的画作,自家门口电线杆的黑白照片,更有当今社交网络上难得一见的对于性的自白……这里滋养了一群腐烂颓废同时又极具创造力的灵魂,其中安妮宝贝、张悦然等作家延续了“病孩子”的写作风格,在21世纪初崇尚忧郁和反叛的青春文学风潮中大受欢迎。

image003.png
image004.jpg
image005.jpg
“暗地病孩子”网站上的各类内容

安妮宝贝在《投向分裂的怀抱》一文中总结道:“生病的孩子只有在黑暗的地下,才能畸形而自由地成长。”那些或理性,或阴郁,或暴躁,或露骨,或不知所谓的表达在暗地里肆意生长,“彼此孤独却心心相印”。从网站的导航栏中可以发现,“暗地”对应的英文是“under”,从中足以窥见这个网站的原则——“保持独立和地下”,因此多年以来这里从未被新兴的潮流所同化,而一直保留着鲜明而统一的风格,甚至在审查制度愈发严格的今天仍能偏安一隅地存在。

这个漆黑的亚文化收容所很长一段时间是由sickee 一人打理,他会回复每一封投稿邮件,信的签名档是“紧握您同志般的双手”;他会分门别类地更新投稿,整理作品集,帮助病孩子出版或发行作品;他会在“暗涌”板块中更新自己和朋友的动态,推荐病孩子发表的新作和宣传自己的公益项目“携手行动”。“暗涌”的最后一次更新在2020年6月15日,sickee发布了一首名为《我和JOHN的夜歌#2010以后》的诗,并宣传了七八点乐队的新歌,木偶和路内的新书。再上一次更新是2015年3月6日,一张“老暗地病孩子同学会”的微信群二维码图片。后来二维码被删除,只剩下一句“有缘再会”。

如今病孩子们早已各奔东西,回到主流世界的游戏规则中,一部分成了文艺界有名姓的人,sickee自己则“另辟蹊径”,转型进入商界,变身为自己一度憎恶的中产阶级。

“暗地病孩子”的没落不是骤然的,而是随着sickee更新的频率越来越少,病孩子的一个个离去而逐渐沉默。童玮亮说,后来很少再更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自己开始创业,已经没有太多的精力去顾及。”直至今日,用童玮亮的形容,“暗地病孩子”已经变成了“尸体”存放在那里。这里埋葬了一批人的青春和病痛,坟头红色的玫瑰花盛开,墓碑上篆刻着当年sickee最推崇的作家杜马的文字:“我们由于聪明而变得狡猾,由于狡猾而缺乏勇气,由于缺乏勇气而萎琐”。

与沉默的“尸体”不同的是,“暗地病孩子”网站上发布的公益事业仍在运作。“携手行动”是“病孩子”上少有的外部链接,由童玮亮、丛峰等人共同管理,上面有捐助西部孩子、骨髓捐献等公益项目和各类捐款捐书的途径。网站的简介中写道:“请伸出您的手,那么,也许握住您的手的人也将伸出他(她)的手被下面的人继续握住。”如今该网站虽也不再更新,但豆瓣“needahand.org携手行动*公益小组”中的捐款清单仍在记录2011年11月29日至今的每一笔捐款的地点,受捐人和金额。

image006.png
豆瓣“needahand.org携手行动*公益小组”中的捐款清单

随着互联网新媒体平台的兴起,人们不再留恋于传统的展示型网站,更不满足于“投稿-采纳-发表”的内容传播形式,转而投向社交媒体的怀抱。然而当今的网络社交平台鲜少再有为单一群体而建的伊甸园,不同圈子的人们聚在一起,靠TAG、话题、小组等形式区分彼此。亚文化与主流之间的隔阂似乎在消融,圈层也更加容易被打破,不一样的灵魂暴露在了审视之中,内容变得更加多元而温和。正如赫伯迪格在《亚文化》一书中所说,亚文化的终结必定伴随着两种方式——风格的传播和危险性的排除。无论是以哪种方式,亚文化的颠覆性力量将被抹除,用一种更容易被大众理解的方式被主流收编。

然而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疾病,2000年有“病孩子”,2021年他们也依旧存在。只是不知,暗地不再,他们的病痛该于何处安放?

image007.png
“暗地病孩子”结束语
Some rights reserved
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content on this pag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atives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