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祠兴衰:昔时胡同今何在

西祠兴衰:昔时胡同今何在

文/Gloria WEI

君不见那胡同口高悬的匾额,昔日曾以”西祠”提之。然而牌匾朱红已暗淡,行楷镀金亦斑驳。胡同幽深,行人稀落。旧时盛况,已成云烟。 ——题记

西祠胡同,创立于南京,是国内最早的大型综合社区论坛,第一代互联网浪潮的标志;一出现就风靡全国乃至海外华人圈,鼎盛时期旗下注册用户超过三千万。而它的诞生竟是缘于一个偶然。1998年,程序员响马(本名刘琥) 脊椎病发作,在家休养闲极无聊便随手写了一个程序,不成想居然成了当时最热门的网站。

上世纪最后五年,民用互联网普及率不高,中文网站同质化严重,绝大多数为某某热线或是邮政局体系下的某某信息港。与此同时,网络论坛作为 Web 2.0 的代表作开始流行,互联网玩家们发现这要比单纯的静态网站或个人主页更有潜力。响马开始思考“如何能把这个社区做得更有趣,在这里大家可以跑马圈地、占山为王。本来想以悍匪的别称,也就是我的网名——响马——命名,但后来觉得过于草莽,因此还是起名西祠,并用‘胡同’提升亲切感。”

和同时代的BBS社区公司化的创立运营不同,西祠胡同更像是响马个人的灵感迸发。同时,和更注重人气的天涯等竞争对手相比,西祠坚持维护更高的格调和品味,而这反而无心插柳、使西祠获得了更多网民的青睐。最初两年间,西祠注册用户便达到百万,运维成本也随之大幅上涨,响马即便节衣缩食也再无力维持。二〇〇〇年,为了使西祠胡同延续下去,响马不得不将其卖给互联网公司艺龙,自己则到另一家上市公司就职。

由于艺龙仅仅给予资金而不干预社区的发展战略,西祠得以在融入商业化元素(主要为e龙广告)的同时延续初创时颇具人情味的社区文化,这一特点从当时的登陆界面可见一斑。欢迎文字的对话体迅速拉近网民和论坛的距离,“别瞧了”“咱胡同不大”等口语流溢着市井气。而登陆也被颇为诙谐地说成“到张大妈那里登记名字”。

image001.png
二〇〇〇年西祠胡同登陆界面(e龙冠名)

新用户刚刚“站在胡同口”,就仿佛已经看到骨灰级网虫们或是满胡同追着跑着嬉笑怒骂,或是聚在大杂院里和朋友纳凉聊天,而潜水员们默默打酱油走过路过从不发言;这一切都吸引他走进胡同探索一番。

进入网站,最引人注意的就是西祠包罗万象的版面分类:汽车、体育、娱乐、文学,应有尽有。贴合响马“占山为王“的构想,西祠首创“自由开版、自主管理”的开放式运营模式,将互联网的自由自律精神发挥到极致。它比百度贴吧和豆瓣更早支持用户创建兴趣群组,并赋予用户管理权,站方只负责维护社区平台及分类目录。版面的名称、排版、配色等都在版主掌控之内,而在西祠独特的胡同文化里,这叫装修。装潢完毕,有同样爱好的网友聚集,“院落”也就日益热闹起来。

image002.png
二〇〇一年西祠胡同各版面入口

此外,走红于南京的西祠亦保留了地域性的版面分类,同处一地的网民得以联结,形成了另一个依托城市的社交圈层。生活资讯板块兼具地方新闻网站的功能。

image003.png
image004.png
西祠胡同的地域性聚落

就这样,用户们在不同分类里自由开版、撰文、提问、回帖,不亦乐乎。西祠宛然田齐稷下学宫,各式版面的数量逐渐达到二十几万。网友回忆道,当时不论是想装修、旅行、卖东西,还是想文学创作、打听八卦、找乐子,上西祠都准没错。

image005.png
西祠胡同小资生活版面
image007.png

同时,为了提升质量,西祠胡同还策划了一套算法统计版面热度,有责任心的版主为冲榜不断拉新,欠缺热情的版面则自然下沉,形成良性循环。当时的大版也和现在的微信知名公号一样,颇具影响力。

e美食”是吃货集中地,大家聚在一起讨论哪家火锅好吃,什么地方又开了新店;“小猪慢慢长”是状况百出的新手妈妈们的紧急求救地,版友一同支招,可谓一呼百应。

image008.jpg

除了日常生活,西祠还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了新的民意表达窗口,因此具备一定的社会公共属性,被称为“记者之家“。大学生孙志刚被收容致死一案最初就是在聚集了全国媒体朋友的”桃花坞“讨论区曝出,《南方都市报》由此跟进报道,最终促成了收容制度改革。

不同于一般的网络是虚拟世界的看法,西祠胡同主张“上网越久越真实”,注重现实情感联结,版友由线下聚会变成多年好友或爱人。用户对西祠特有的归属感也来源于此。二零一八年西祠关闭管理消极的讨论版时,有网友感慨:在西祠玩过美妆败过家,当过校园版主,还认识了老公,现在孩子都上小学了…

强大的线下号召力让西祠顺理成章涉足公益,真诚的爱心在论坛汇聚。第一人气版“只爱陌生人”在非典期间免费派送口罩;汶川地震时西祠联合爱德基金开通捐款平台。

image009.jpg

年复一年,西祠胡同越来越气派,“住户“也越来越多。二〇〇五年创始人响马回归,优化技术,并开始提供升级版个性化服务;〇六到〇七年间,西祠发展达到高峰。而当时任谁也不会想到,这繁华富丽之下已埋藏倾颓的危机,恰似曹公笔下的大观园。

西祠的衰落源于它一直以来的商业化困境:论坛每年在线用户数的增长没能使盈利大幅提高,商业化迫在眉睫。可东家艺龙却因上市无力给予商业化所需的资金支持。响马因此于二〇〇八年开始寻求外部资本,计划两年内使西祠脱离艺龙独立上市,却因变现能力较低而难以吸引投资。

事实上,西祠胡同不是没有过盈利探索。它曾首开国内BBS收费VIP的先河,但遭到用户抵制无法形成规模;它也曾邀请商家创建专版招揽顾客,例如让婚庆公司在花嫁频道宣传以促成婚庆订单。这种将线上流量引至线下商户的O2O模式其实已经踏准了BBS社区转型的命脉,然而当年用户和市场尚未对此做好准备,时机大于一切,西祠的尝试遗憾折戟。

另一方面,智能手机普及,PC互联网时代终结: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更灵活即时且更具交互性的移动互联网兴起,BBS的有效用户数大幅降低。随着流量的减少,原本论坛营收的最重要支柱——广告收入——也轰然倒塌。而〇八年就已经意识到转型必要的响马却因为等待西祠脱离艺龙浪费了太多时间,最终错过了二〇一一到一二的移动互联网爆发期。待条件成熟,移动社交的跑马圈地已经完成,江湖几乎无处留予西祠胡同。

就这样,西祠胡同和其他传统BBS一样难逃衰落的命运。二零一一年,响马落寞出走;二〇一五年,艺龙将西祠出售;二零一八年,西祠关闭部分版面并启动改革,将重点转移到移动端和小程序。然而截至目前安卓手机端西祠的下载量也只有五十几万,评论更是寥寥。

image011.jpg

“西祠版友们在,西祠胡同就在”,虽然西祠仍在坚守,可属于综合社区BBS的时代终究已经落幕。当年论坛打酱油的“潜水员“之一小明已经结婚生子,儿子都能打酱油了,他也只是偶尔才回来转转,回味一下与之有关的点点滴滴。尽管不愿承认,可这条曾人来人往的胡同未来将何去何从,也许每个人心中都已有了一个不忍说的答案。

Some rights reserved
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content on this pag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atives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